2006年6月14日,星期三(GSM+8 北京时间)
浙江法制报 > 第二版:实话 改变文字大小:   | 打印 | 关闭 
科学创新,做事不是做官
赵学勤

  近日,两位院士针对学术界“官本位”现象的一席话颇叫人深思。中科院院士苏纪兰说:“现在什么都和行政级别挂起来。比如说,非要给教授定个处级待遇,这其实很荒唐。”杨文采院士认为,科学家要引领年轻人创新,必须建立科学的评价体系,而不是逼着科学家们想要做官。
  目前学术界普遍存在逼“学”为“官”的现象,这是学术界“官本位”的流习使然。然而,科学技术是非常具体的工作,对于年轻人而言则应抓住精力充沛的时候多做具体的科学工作,而不是学而优则仕。客观来说,无论做学者还是做管理,并无高下优劣之分,行政管理同样需要有学识、有能力的人才。反对学术界的“官本位”,不是说所有的科研人才都不能转行做管理,而是要改变重职位、轻学问、“学而优则仕”的人才评价标准和价值取向,给专业人才创造一个相对宽松优越的科研环境,保持其创新的锐气和动力,更重要的是尊重他们在各自领域内的独到见解,让科学精神独立于“长官意志”而发挥作用。
  有报道指出,目前“官本位”意识已渗透到高校的方方面面,大凡教学、科研、利益分配甚至教授资格的认定,几乎都是由行政官员主导。在“官本位”的支配下,越来越多的人失去了对科学与学术的敬畏和虔诚,剩下的只是对“行政权威”的仰视、顺从和无奈。在以“官本位”为运行潜规则的高校体制下,一些人淡漠冷板凳,转而对当官趋之若鹜,关注学问的身影渐行渐远。这种价值评价体系的扭曲,可能会让一些很有学术前途的青年人才逐渐失去科学创新的兴趣。更令人忧虑的是,一旦走上行政管理岗位,享受了科研一线人员无法企及的“学术特权”,其创新科研能力必将走向衰败枯萎。“离学科前沿更远了,靠虚名过日子!”(王选院士语)科学创新需要“板凳要坐十年冷”的执著耐心,作为学者,尤其是青年学者,更需要日积月累,思考沉淀,在自己的研究领域探微寻幽、小心求证,把自己的学术研究当成一种“信仰上的修道”。觥筹交错、事务缠身的热土上,是培养不出科学创新之苗的。从“官本位”回归“学本位”,这是著名历史学家陈寅恪“独立之精神、自由之思想”的大学精神的回归。“做大事”而不是“做大官”,这才是对现代学者的要求,更是保持科学创新长久生命力的需要。